第四十七章 加拿大教会
1.早期历史
2.罗马天主教
3.长老教会
4.其他教会
5.安立甘教会
6.改革宗教会
1.早期历史 加拿大早期历史和英国史、法国史及罗马天主教宣教史交织在一起。自从公元1534年,卡悌尔(Cartier)发现圣罗伦斯(St. Lawrence)后,有两世纪之久,开发加拿大地区的基本目的,都只为皮货贸易及带领印第安人信主,而不是为了殖民。公元1605年,阿卡地亚(Acadia)成为第一个殖民地;阿卡地亚就是今天的诺瓦斯各夏(Nova Scotia)。
为了争取北美洲的统治权,英国和法国展开了长期的奋斗。最后是公元1763年的巴黎条约(Treaty of Paris),才把主权归给英国。
加拿大的法国人对美国独立战争不感兴趣。许多英国忠贞份子(Lovalists)在压力下离开殖民地,迁往加拿大的新布朗斯维克(New Brunswick)及上加拿大地区(今日安大略省)。这些人和大部份后来的殖民者均为不同意国教者(Nonconformists),或安立甘教会信徒。而下加拿大地区(今日魁北克省)则仍属罗马天主教的范围。
由于双方继续不断的冲突,终于公元1791年,上、下加拿大分裂,分别在新成立的安大略与魁北克省组织自己的议会。公元1840年,英国政府又将分裂的两省合并起来。公元1867年,上、下加拿大,诺瓦斯各夏,及新布朗斯维克联合起来,成立了加拿大国。然而,直到今日,两种语言、两种民族传统以及两种宗教,仍为加拿大的基本问题。
2.罗马天主教 自从公元1608年查普兰(Champlain)定居魁北克(Quebec)后,下加拿大地区一直是罗马天主教,并使用法语,
公元1615年,查普兰请神甫自法国来到印第安人中工作,由于人手不足,再于公元1625年,吁请耶稣会修道士来帮助。公元1629年,魁北克沦入英国人手中,这些神甫、修道士被迫回到法国,直到公元1632年。
公元1642年,为了「神的荣耀及在新法兰斯设立宗教」之故,他们建设了蒙特娄(Montreal)。然而这期间,开荒的神甫们,整整经历了十年披荆斩棘的辛劳与殉道的生涯。
许多宣教士与探险者一直行到大湖(Great Lakes)区。两位神甫于公元1673年发现密西西比河(Mississippi),另外两位宣教士于公元1700年成立底特律殖民区(Detroit)。宣教工作被推展到依利诺州及俄亥俄地区之间。
要印第安人归化一直很难,因为:(1)和贸易者之间的冲突。(2)和其他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。(3)英国得势后,宣教士们被逼回法国。(4)缺乏永久殖民者。公元1666年,新法兰斯只有三千二百十五人。到公元1713年,也只有一万八千人。然而,美洲这边的殖民地于公元1706年,已有二十六万人。
公元1763年巴黎条约订立,英国获胜。英国虽然保证「宗教自由」,却又加上许多「大英帝国」的条例,使天主教学校、社区及活动,有一世纪之久受到许多限制。在接下来的怀柔政策之后,又是新的冲突。英国政府容许女性宗教团体的存在,却逐惭消灭男性宗教团体。公元1767年,耶稣会大批产业被没收,修士被驱逐,英国人欲藉复原教学校将法国人带进复原教,但结果却促成法国天主教社区(French-Catholic Community)的成立。
加拿大不像英国,他们没有国立教会的设立,根据公元1867年的北美洲法案(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),表面上似乎有崇拜的自由,但这项自由却被深埋在英国法律之下。
根据公元1981年的「美国与加拿大教会年刊」(Yearbook of American and Canadian Churches)报导:在加拿大八十个宗教团体中,天主教势力最大,约有一千五百万信徒。小学分成天主教小学及非天主教小学(包括复原教、犹太教、回教及印度教),这些小学都从省政府获得经济支持。
3.长老教会 加拿大长老教会的信徒来自不同的地方。十七世纪时,曾计划设立一个预格诺派殖民地,但没有成功。当美国革命时,许多预格诺信徒与忠贞份子来到加拿大,分别于公元1749及1755年定居诺瓦斯各夏。十九世纪前期,又有大批长老派信徒自苏格兰及北爱尔兰来到此地。此外,便是来自英国及美国的长老派信徒。
到十九世纪中叶,就有了合一的趋势。公元1875年,所有长老教会联合,组成了「加拿大长老会」(Canadian Presbyterian Church)。这个划时代的行动,不但将长老教会联合起来,也成为宣教工作的起点;他们一方面向加拿大的西北部宣教,一方面向国外宣教。公元1925年是加拿大教会的关键年,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长老派教会,与公理派及循道派教会组成了「加拿大基督教联会」(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)。剩下的三分之一长老教会,在司各脱(Rev. Ephraim Scott)牧师的领导下,组成了「加拿大长老派教会」(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);到公元1980年时,发展成加拿大第七大宗派。
4.其他教会 循道派教会也依同样方式发展:他们于公元1770年从英国及美国来到加拿大,在公元1812年的战争之前,加拿大循道派和美国循道派有密切关系。公元1883年,五个主要循道派团体联合,并于公元1925年加入「加拿大基督教联会」,这个联会是目前加拿大最大的复原教团体,其次便是安立甘教会。
有些浸礼派信徒于美国革命前便来到加拿大,后来由于忠贞份子的来到,使他们的人数大为增加;但传统的独立主义观念,使他们一直无法组织任何联会。
此外,在加拿大还有信义宗、犹太教、希腊正教、希腊天主教、门诺派、五旬节派及救世军。
5.安立甘教会 公元1749年,加拿大安立甘教会在诺瓦斯各夏殖民地开始,许多美国革命时期逃来此地的忠贞份子,都属英国安立甘教会。
公元1787年,第一位诺瓦斯各夏主教在英国按立,他的教区包括英国在加拿大所有殖民地区。
这个教会一直在英国的控制之下,经过多次磋商的结果,加拿大主教们终于公元1857年决定有他们自己的会议(Synods)。直到公元1862年,才有第一位在加拿大本地按立的主教。安立甘教会是加拿大复原派的第二大宗派,据公元1980年的统计,约有一百万信徒。但他们「极端英国」(English-ness)的特点,成了「把福音遍传全球」的拦阻。
6.改革宗教会 在加拿大接受改革宗信条的教会至少有五个宗派,其中最大、最久是「基督教改革宗」(Christian Reformed);此派中有些教会早于公元1905年便已成立,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,仍只有十三间教会;公元1946年以后,当成千改革宗信徒自荷兰移民加拿大之时,他们真正开始发展。到公元1981年,基督教改革宗教会共有八万零三百五十九位信徒、一百九十六个教会、及一百九十二位牧师。由于语言的困难,教会情况仍不稳定,盼望能在加拿大找到它的地位。鉴于公立教育太世俗化,他们设立了一些基督教小学与中学。
另一个因移民而扩大的教会,是美洲改革宗教会(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),公元1980年时,他们有二十三位牧师、十九间教会及五千五百四十一位信徒。
一直和荷兰母会保持密切关系的有三派,第一个是「加拿大改革宗教会」(Canadian Reformed Churches),成立于公元1948年。第二个是「荷兰改革宗教会」(Nether1ands Reformed Churches),成立于公元1950年。第三个是「自由基督徒改革宗教会」(Fre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es),成立于公元1951年。这三派中的第一派,加拿大改革宗教会最强调制度上的合一及「有形」的教会;另外二派则强调真正重生与属灵经历,是会友的必要条件。
研讨问题:
1.什么原因使北美洲印第安人不接受基督教?
2. 公元1867年,英国的北美法案到底提供了什么?
3.列出加拿大改革宗教会的五大宗派及它们的特点。
4.哪些教会组成加拿大基督教联会?
5. 加拿大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什么?
6.解释以下名词:下加拿大、诺瓦斯各夏、司各脱牧师、忠贞份子。
7.查考历史书籍,进一步了解加拿大早期历史。
第四十八章 教会努力保守信仰
1.基要主义
2.基要派接受千禧年前说
3.圣洁派反对世俗化
4.各宗派对抗自由神学主义
5.正统派长老教会
6.基督徒改革宗教会
1.基要主义(Fundamentalism) 公元1910年出版了一套共十二册的小书,题名为一「基要信仰:真理的见证」(The Fundamentals:A Testimony to the Truth),这套书带动了基要主义运动。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运动,反对现代主义,坚守圣经教导。
这些书上所列出的基要信仰如下:(1)圣经绝对无误,(2)基督藉童贞女怀孕降世,(3)基督十架代赎功劳,(4)基督肉身复活,(5)基督肉身再来。
这套书销售了二百五十万份,引起教会中基要主义派与现代主义派尖锐的争论,震撼了循道会、圣公会与门徒教会,在浸礼派教会及长老教会中更是严重。这场争论从公元1916年开始,一直延续至今。
2.基要派接受千禧年前说(Pre-millennialism)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,使许多人相信世界末日即将来临,因此他们关心圣经上对末后事件的教导。教会中大部份人都接受犹太人回到巴勒斯坦、基督再临地上、在耶路撒冷为王一千年的教义。这种看法称为千禧年前说,因为此说教导基督第二次再来是在千禧年国之前。接受这种教义的人被称为千禧年前派。
基要派信徒绝大部份接受千禧年前说,因此,近代往往把基要派与千禧年前派连在一起。而一些小教派或无宗派的教会也接受千禧年前教义。
3.圣洁派(Holiness Groups)反对世俗化(Worldliness) 在美国的大教会中,一些比较不富裕的人开始对教会中有钱发达的人感到不舒服。再加上现代主义的影响,使教会崇拜越来越趋向仪式化,他们觉得宗教的灵已经不在其中。大约公元1880年出现了有关「圣洁」的问题,尤其是在循道派教会之中。约翰卫斯理在世时,曾教导信徒竭力进入完全的地步;但如今,循道派教会中不再有人全心追求完全,反而大量世俗化侵入教会。
渐渐在许多教会中出现了圣洁派,这些团体的会员立誓忠于循道派创立人卫斯理的教导,将循道派教会带回到他的理想之中。但是循道派的领袖们并不赞同这个圣洁运动,大部份循道派牧师及其他教会牧师都倾向于现代主义,这样一来,教会中持正统信仰的会友大大惊慌,他们在这样一个冷淡不愿追求「圣洁」的教会中也越来越不自在,最后他们开始退出教会,另外组织宗教团体。
公元1880至1926年间,超过二十五个圣洁派与五旬节派团体成立。大部份成立在中西部的郊区,因为那个地区循道派势力最大,从其中出来了许多人加入圣洁派。此外,其他教会及全国其他地区也有许多人出来,加入圣洁派团体。
公元1894年,八个小圣洁派团体联合而成拿撒勒人会(Church of The Nazarene),其他圣洁派团体包括:神召会(Assemblies of God),神的教会(Church of God),和五旬节派耶稣基督教会(Pentecostal Assemblies of Jesus Christ)这些团体都是为了反对美国大教会中现代主义越来越强而产生的。
4.各宗派对抗自由神学主义 其他教会,不论新旧,都竭力持守纯正、传统的基督教信仰。改革宗与长老宗在现代主义的潮流中力挽狂澜,保守他们的信条。美南浸礼派教会也坚定地站住正统立场,而且以每年十万人的速度增长;公元1980年时,会员已经起过一千三百万。信义宗也忠于他们的信条,尤以密苏里议会为着,较小的威斯康辛信义宗议会更加保守,公元1980年会员四十万二千九百七十二人,密苏里议会有会员二百五十万人。
南部长老教会和联合长老教会,由于许多牧师和信徒接受自由神学信仰而分裂,但他们中间仍有大部份人持守改革宗信仰。
北部长老教会则被自由神学主义完全侵占。虽然他们继续以威斯敏斯特信条(Westminster Confession)为正式信条,但意义已经改变;因为现代派的人,可以很轻易地把自由神学观念读进信条之中。其他小宗派也在现代主义狂流中紧抓传统福音。老派长老教会、荷兰改革宗教会及改革派圣公会都坚守他们的信仰。
虽然,现代主义在过去数十年中像汹涌海潮,但是神的恩典仍然保守许多宗派,在狂流中坚定不移。
5.正统派长老教会 在传统基督教信仰和现代主义之争中新兴的一个教会,是正统派长老教会。当公理派教会受新英格兰神学影响而降下加尔文旗帜时,北部长老教会仍高举加尔文信仰,达几十年之久。但现代主义狡黠地侵入普林斯顿神学院(Princeton Seminary),然后进入长老教会。
公元1929年,在梅钦(Gresham Machen)英勇的领导下,于费城成立了威斯敏斯特神学院(Westminster Seminary)以与普林斯顿神学院的现代主义对抗。经过激烈奋斗以后,于公元1935年的大会中,加尔文派被现代主义所击败。这次现代主义派的得胜,是因为大多数长老会信徒把「和平」放在「真理」之上,而被现代派利用的结果。一批忠于先人信仰的人,乃于公元1934年起来组织了正统派长老会,这间虽小犹勇的教会,至今仍然奋勇地与现代主义争战。
6.基督徒改革宗教会(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) 美国教会除了少数几间,都是移民教会。基督徒改革宗教会也不例外,它是欧洲移民中在北美大陆所设立的最后几个宗派之一。
教义上,这个宗派属于改革宗,也就是加尔文派。采用的信条与荷兰改革宗教会一样,即比利时信条、海得堡信仰问答和多特法规。教会行政制度是长老制,他们把教会组成许多监督会,与长老部联系;在每一个监督会中的各教会,派牧师及一位长老参加监督聚会;这种聚会一年举办二至三次。每一个监督会的牧师与长老代表,则参加一年一度的年会。基督徒改革宗教会和其他改革宗教会一样,要求传道人接受高深的教育。
近年来教会显著的增长,是由于内部的强大,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移民潮从荷兰涌入之故。公元1943年,他们有三百零六间教会、十二万六千信徒,公元1981年则有六百二十六间教会、二十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五位信徒。
多年来,宗派领袖们与荷兰的神学发展保持密切接触,该伯尔(Kuyper),贝文克(Bavinck),和其他神学家的著作,引起了对加尔文派及改革宗神学的热爱。
另外一些因素也使这个宗派保持正统信仰:要求牧师在主日证道中,每两次要有一次根据海得堡信仰问答证道,信徒家庭每年有牧师和长老探访,并强调教会中青年人的慕道班课程。基督徒学校得到支持,社会中各年龄阶段都有查经班,当其他宗派越趋松弛之时,他们的信徒仍实行严格惩戒,甚至将没有活出基督徒生活见证的人革除教籍。
研讨问题:
1. 基要派信仰如何符合初期教会的使徒信经?
2.为什么千禧年前派与基要派连在一起?
3.圣洁派团体的宗旨是什么?
4.为什么现代主义对正统信仰一直是一种危险的影响?
5.正统派长老教会为什么脱离美国长老教会?
6.列出基督徒改革宗教会七方面的活动。你能找出它有荷兰的背景吗?
7. 解释以下名词:梅钦、世俗化、密苏里议会、威斯敏斯特信条、该伯尔。
第四十九章 教会联盟与联合
1.两股力量:分离与合作
2.教会联盟的组成
3.教会联合迅速发展
4.普世基督教协会
5.其他普世合一活动
1.两股力量:分离与合作 从改教运动一开始,复原教主义便显出分裂的趋势;路德、慈运理、加尔文对许多事情之看法不一致;但也从改教一开始,就已经在努力克服这个趋势,例如路德和慈运理在马尔堡的会谈,虽然没有成功,却也是一次努力的明证。加尔文在他的信件、教导及会议中,成功地为复原运动带来相当程度的合一。
近代在复原派教会中谋求合作的第一次努力,是于1846年在伦敦成立的「福音派联盟」(Evangelical Alliance)。从美国、英国有五十多个福音派团体加入这个联盟,同时也在九个欧洲国家设立支会,这个联盟推动许多合作活动,可惜到该世纪结束时,热诚已经消失了。
复原派教会之间的分裂随着时日而增长,特别是在美国,由于政教分开,以及宗教的完全自由,单单在美国复原教就分成三百多个宗派。
十九世纪末期,整个复原教世界普遍渴望合一,盼望在不同的问题上,各教会能有合一的见证与行动。这种感觉就带出了「教会联盟」与「教会联合」的组成。所谓「教会联盟」(Church Federation)是指在同一个宗派中,各教会为面对同样的问题而组成的联盟。所谓「教会联合」(Church Union)则指两个以上不同宗派联合在一起。
美国各教会对教会合作特别热衷,但欧洲的老教会及亚洲、非洲的新教会也很难投入;虽然这种教会合一运动主要是在复原教团体中,但东方正教也加入此运动,甚至连天主教也表示感兴趣。
这个合一运动成为二十世纪教会最显著的特色。
2.教会联盟的组成 「福音派联盟」事实上是一个由个别基督徒组成的协会,而非各教会的联盟;当这个国际性的联盟解体之际,一个新的教会联盟于公元1908年在美国成立,取名为「美洲基督教联会」(Federal Council of Churches of Christ in America)。这个联会非常活跃,常针对社会、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问题发表文章。复原教会大宗派都加入该联会,现代神学对这个组织有根大的影响。
公元1950年「美国基督教联会」(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.S.A.)取代了「美洲基督教联会」,这个新组织除了包括旧组织所有复原教会之外,又加入了希腊东正教会。这个新组织深具影响力,声称代表美国复原教大多数人的意见。
但有一些宗派拒绝加入联会,因为认为他们是现代主义派,而已加入的各宗派中也有许多宗派对该联会深表不满:因为他们没有信仰告白,也不致力于达成宗旨。
这些采取反对立场的基督徒,深觉「正统复原教主义」需要一个强大而合一的声音。因此于公元1940至1944年间,出现了两个组织,它们是「全美福音派协会」(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)及「美国基督教会议」(American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)。这两个组织都同意忠于正统基督教信仰,但在组织上及对美国基督教联会的态度上不同。全美福音派协会于公元1943年举行了第一次大会,参加者不但来自各宗派,也包括基督教机构与个人;而公元1944年成立的美国基督教会议,限定会员必须是与美国基督教联会无关的份子。可见全美福音协会在对美国基督教联合的态度上,比美国基督教会议宽大得多。这两个新组织在文字出版等方面都很活跃,对会员们提供极有价值的服务。
3.教会联合迅速发展 人们对许多事都有不同的意见,对于信仰更是如此,因为宗教问题不仅是普通意见,更是一种信念。教会界对于基要派教义、崇拜方式及教会行政组织等问题,总会因看法不同而分开。
对于基督教界的分门别类,有人以为完全是错误,有人认为并非大错;有人卫护宗派,有人则看宗派为罪恶。
在过去四十年中,一些大宗派的领袖们为教会联合而努力。有些人竭尽己力,渐有成就。然而谋求各宗派联合是一条漫长而缓慢的路。在过去二十五年中,联合的步伐突然加快起来。公元1939年,三个宗派联合起来,组成了「美国循道会」(Methodist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),此外「基督教联会」(Th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)是由四个宗派合并而成。长老派中有两个大团体最近联合,信义宗也有同样的事,这些宗派联合,无论大小,是联合运动的一些例子。
美国地区以外,也有联合运动。公元1925年,加拿大的循道派、公理派与长老派教会,联合而成「加拿大基督教联会」(United Church of Canada),公元1947年成立的「南印度教会」(Church of South India)」也是包括许多背景不同的教会团体。
除了以上所提的团体外,许多团体也在讨论与其他团体联合的可能性,以致每年联合的名单不断增加。
当联合顺利进行时,有一点不能不谨慎的就是:教会「联合」(Union)必须建立在教会「合一」 (Unity)的基础上。有关教义的问题、崇拜问题及教会行政问题必须先解决,不能为了「联合」而避讳不谈,否则这种表面的联合不是真正的合一,也不能为基督的教会带来真正的帮助。
4.普世基督教协会 复原教在合一的努力上最大的工作就是「普世基督教协会」(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)的成立。这个协会的成立,要溯源于公元1910年在爱丁堡(Edinburgh)举行的国际宣教会议;虽然这次会议,只是一个宣教会议而非基督教协会,但在聚会中,许多教会看到教会间合作的可行性。
这次宣教会议所产生的冲激,又带出了三个重要的运动:几年后,成立了「国际宣教会议」(The 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),继续讨论宣教问题,并服事各宣教机构,为它们提供宝贵的意见。公元1925年在斯德哥尔摩(Stockholm),公元1937年在牛津(Oxford),分别举行了「生命与事奉世界会议」(The World Conference on Life And work),会中讨论教会对社会应有的关怀及行动。公元1927及1937年,又分别在洛桑(Lausanne)和爱丁堡(Edinburgh)举行了「信仰与教制世界会议」(The World Conference On Faith And Order),讨论不同宗派的教义及教会行政问题。
每次会议都发现各宗派之间的差异,但一般的感觉都认为,聚在一起开会有双重目的:一方面讨论彼此之间的差异,另一方面谋求合作的可能。而且大家也看出基督教间合一之路相当乐观。
因此,当公元1937年在举行「生命与事奉」及「信仰与教制」世界会议时,便提出为合一成立一个新的组织。结果是公元1948年所成立的「普世基督教协会」。这个协会的宗旨是将「生命与事奉」及「信仰与教制」两伙世界会议所决定的事,付诸实行,且在有关全世界的事工上促进普世教会的合一。
普世基督教协会第一次于公元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开会,共有三百五十一位代表,来自一百四十七个教会及四十四个国家。第二次大会于公元1954年在伊利诺州爱文斯顿(Evanston)举行。第三次于公元1961年在新德里(New Delhi)举行。第四次于公元1968年在瑞典乌撒拉(Upsaja)举行;除了二百三十五个教会代表外,并有十一个人数少于一万人的教会派代表参加。第五次大会于公元1975年在乃洛比(Nairobi)举行。
这个协会的确为普世基督教会的合一而努力,但仍有不少教会脱离该组织。有些正统派教会不再申请加入该协会为会员,因为担心它会越来越趋向自由派,或变成一个不强调圣经真理的超教会组织;然而也有一些教会认为,加入该协会为会员,是正统派教会的责任;因为这样做至少可以在普世协会开会时,代表保守派发言,使他们听见福音派的声音。在这协会中,一些在宣教工场新成立的教会,地位越来越重要。开会时,每次都有不同意见,但大家仍决定联合在一起;随着时代的演进,继续谋求更进一步的合一。
5.其他普世合一活动 除了上述的联合运动外,在过去一百年中还有一些合一活动,其中之一便是普世信条联盟(World Confessional Alliances)的成立。全世界信仰和组织相似的教会,定期聚在一起讨论和交通,最早出现的是公元1875年开始的「改革宗教会世界联盟」 (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),其他类似的组织还有「国际公理宗教会协会」(International Congregational Council)、「世界卫理宗教会协会」 ( World Methodist Council)、「浸信会世界联会」(Baptist World Alliance)、「世界信义宗协会」(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)以及「万国基督教联合会」 (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hristian Churches),此外公元1946年的「改革宗普世会议」(The Reformed Ecumenical Synod ),也是类似的组织。
罗马天主教一向对复原教不予理会。但近年来,对和复原教之间的交通越来越有兴趣。公元1962至1965年间举行的第二次梵谛岗会议,邀请了复原教观察员列席参加。
这许多普世合一活动的潮流,说明了基督教会已经严肃地考虑到合一的见证。另一方面,也警觉到教会之间长久差异的存在,总之,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教会发展中,普世合一运动可以说是最大的挑战。
研讨问题:
1. 「教会联盟」与「教会联合」的不同是什么?这两种的长短处各为何?
2.教会联合的最大困难是什么?
3.罗马天主教在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及保罗六世时代,乌普世教会合一做了些什么?
4.举办一次座谈会,讨论我们教会应不应当加入普世基督教协会或其他基督教联盟组织。
Comments